歡迎分享

吃過筒骨鮮粉後,便南下經陳家祠站,到訪建於清光緒年間,前身為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陳氏書院。門票每位成人10元,經微信網上預約和購票後,掃苗二維碼便可進場。

記得於去年11月10日出席大灣區文物建築高峰論壇時,聽取由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以廣州陳家祠為例為講題,便已有親臨現場一探究竟,看看怎樣以最新科技為文物建築設置監測系統的想法。連結:

事實上,陳家祠自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並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重修,由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負起保護、管理和再利用的重任,特別是透過動態監測系統,以應對地下水位升高、空氣和土壤污染,以致白蟻侵害的問題。在聚賢堂後的大殿內,除以電子熒幕,圖文訴說陳家祠建成後的變遷外同時展示上世紀後期修復活化的相關資料。

現時陳家祠的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仍保留當年深三進,廣五間的設計。廳堂、院落、廂房和長廊巷,以及門、窗、屏、牆、欄、樑架、屋脊等,尤以紅木縷雕和象牙雕刻,盡顯精巧別緻的嶺南工藝。此趟有正門進,繞行各個變身為茶廳、閱讀室、紀念品店等廂房,再到後花園看看,足矣!

Views: 33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