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由於夜已深,來到位處太平山街40號,建於1851年,現名為百姓廟的廣福義祠時早已關門。惟簡樸的棕紅牆身和鐵欄,仍難以阻隔百多年前,無償幫助那些離鄉別井的華工子弟,至今仍保留下來的不滅光環。

義祠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由譚亞財等較富有的華商捐建,初期作為供奉街坊祖先靈位之用,但後來不少來港謀生者操勞致死,而中國傳統觀念,凡客死異鄉者,應暫置神主牌,望他日能夠返鄉,回歸故土,於是義祠成為一個供奉不同姓氏亡靈的百姓祠堂。

事實上,華人在港英政府隔離政策下,生活艱苦,一切均憑個人自理。若遇到問題,只得求神靈庇佑,因此廟宇,如上環文武廟及和廣福義祠漸漸兼理慈善救濟和及處理社會事務,以及提供義務醫療、教育和心靈服務的機構。

然而廣福義祠早年管理不善,並出現衛生問題,1866年,上環華商范亞、譚益三、林德紀及黃奉雲等華人領袖建議興建一所醫院,卻遭時任港督麥當奴拒絕,政府僅准許在太平山街設立廣福義祠,安奉先靈木主,負責為過身華工處理後事,其後因病重華人亦被送來「等死」,因而兼理彌留服務。

直至1869年清明節爆發疫症期間,廣福義祠廟祝回鄉祭祖,無人打理。時任署理總登記官李思達(Alfred Lister)到場巡視,發現衛生極度惡劣,病人缺乏照顧,情同煉獄。

事件經隨行記者在泰晤士報連日報導,驚動英國政府指令時任港督麥當奴跟進,最終同意批出上環山邊墳墓街(今稱普仁街)的一個地段,並資助十一萬五千元建院費用,由華人籌建中醫院。

於1870年,《倡建東華醫院總例》頒布後,香港正式創辦了第一間華人醫院,即東華醫院,並於兩年後落成啟用。除提供免費中醫和跌打服務外,亦提供義務殮葬和執骨安排,而早於一年前被封閉的義祠,亦於兩年後,即1872年由東華醫院接管,恢復廟宇本來的作用。

1894年,香港島太平山區爆發鼠疫,政府為免鼠疫擴散而夷平太平山區,廣福義祠因而重建,繼續早年前殿主祀地藏王菩薩,同時供奉太歲、濟公,後殿則是百姓祠堂的廟宇。政府早年更資助藝術家粉飾義祠的外牆,現已復常,並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資料來源:

1.導賞員導師梁炳華博士

2.導賞員導師鄧家宙博士

3.香江尋源(二):https://app4.rthk.hk/special/elderly/upload_media/pdf/20200224145407_1944124660.pdf)

Views: 25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