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金尺土的現今香港,相對於過去,屏山文物徑明顯地已變得更「城市化」。雖然沒有林立的高樓大廈,但新的停車場、新建的村屋,令舊村內本已不多的公共空間逐漸縮減,如上璋圍的整排現代三層村屋,讓前方變為空有外表的一道圍牆。
幸而,後人仍尊重祖先留下來的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書室或廟堂的文物建築,至今仍能發光發熱,讓鄧氏一族享譽元朗。惟來到地圖的標示地點,繼而左尋右訪,最後花了近五分鐘時間,才在兩屋中間的小弄巷內發現,已於1977年被拆卸的述卿書室前廳,難免慨嘆時不利「古」了。
述卿書室建於1874年,現只留下前廳或古門樓的一小片地方。顧名思義,前廳只有前面大廳的一道牆,五條紅木橫樑,檐板保留精美的吉祥圖案,支撐柱樑間亦有傳統灰塑,古風甚濃,惟背後已換成一幢幢村屋樓房。門框使用花崗岩,匾額上書有金漆的「述卿書室」四個大字,氣勢仍然不凡,但兩旁只餘兩行青磚石牆屬自家地方,再往外看的兩側已是人家的住房了,門前更是如別人後院,放着凌亂的雜物。
跨門而進,眼前只是一條內宅式的走廊,前方已別家人的地方。折返大門,退色的板上門神,面目衫紋已不可認。沿樓梯往二樓,梯口置有攔柵,不得其門而入。舉目四顧,百多年前是鄧氏族人修業,人才輩出的地方,今天其中一座僅存的托樑瑞獅,亦要與時並進,成為照明電燈的燈座了。
Views: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