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萬石堂是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早於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興建,在光緒年間曾經重修,並以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在北宋時任高官,每人可獲俸祿二千石,合共萬石為由而命名。於1932年曾作為鳳溪小學至1974年遷校而止,並於1986年3月1日重修後開光,以及於2021年授予「客家文化交流香港基地」,現為香港法定古蹟第30號。
離開應龍廖公家墊,沿村落巷弄來到石堂後方,門口村第九巷16-18號,前面是昔日鳳溪公立學校的校舍和操場,前門置有「創校二十週年紀念校舍」門碑,以及2011年11月13日竣工落成紀念石碑。
經石堂側的空地,以及地上擺放的兩條巨型石柱,繞到正門來到花園,花草不如「大夫弟」茂盛,雖亦有類似鄧氏宗祠般的栓馬樁,但位於一旁,並不明顯,但卻有一個上水鄉六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的時間囊,待至2063年吉日才會開啟。
過花園,入石堂,這是一所三間三進二院式建築,分有前進、中進及後進三部分,中間有兩個天井。正門外的照壁是擋煞的風水牆,褐色的木門畫有門神及如意,兩側用紅粉石製成,與旁邊的青磚石有牆分野明顯。屋頂正脊是精美的木雕簷板,惟左方的鰲魚裝飾魚尾已破損,幸下方的七架樑、斗拱及檐板灰塑均保持良好,雕工華麗。
前進有一對高門的「檔中」,門後有傳統中式山水繪畫,而中間天井地面以四水歸堂設計。中進為「過廳」,上有「澤綿萬石」的牌匾,是議事、慶祝和宴會的地點,亦是眼前香港傳統紥作技藝之花炮製作課室,十多名學員在導師指導下,將色調簡的竹條和紙張,紛紛紥成寓意吉祥,色彩繽紛的用品。
石堂後進是神龕,設有廖氏祖先木主祭的神樓,兩側為「配賢祠」及「配享祠」,供奉享有功名的祖先,以及對建祠有功人士的靈位。 此外,不論是神樓牌匾上的雙龍爭珠,或是簪花掛紅的木柱,以至灰塑繪畫等,金漆、金彩均是金光閃閃,斑斕奪目,含「金」量不遜於鄧氏宗祠。
昔日文章:
50+知識傳承之從文物建築看香港早期教育(2022年11月9日)
Views: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