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求學時期已知悉香港之名源於製作祭祀用香枝的「香料」,惟箇中詳情,直至導賞導師講解,才有進一步認識。事實上,香港之名源於香港仔一帶,在明朝《粵大記》地點上,在鐵坑(今黃竹坑)旁便已有香港之地名。後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周啟文在黃竹坑舊圍(香港仔隧道口)開基建村,便有「香港圍」或「小香港」之別稱,及至1860年後擴展成新圍,於1866年繪製的《新安縣全圖》中已標示黃竹坑一帶地方為香港圍。在日本侵佔香港,新圍曾改名為「元香港」,以代表香港的開始,具有香港的起源之意。
舊圍現時雖已被拆卸,但新圍仍有少量古舊建築,今次的導賞行,便是以二級歷史建築,保存最好,最美觀10號屋為目的地。因此當離開舊香港仔警署,看看還有時間,便捨乘車之便,花數十分鐘徒步前往,途經香港仔網球及壁球中心、商場即將落成的黃竹坑港鐵站、海洋公園至新圍村公厠,由黃竹坑道花園小路進村,在新建的平房式村屋群中,最終找到了瓦頂採用硬山式設計,正脊上有舊式的博古圖形陶塑的新圍10號屋。
10號屋是一進一院式建築,正門是趟櫳大門,外設作為擋煞之用的照壁,屬兩進三間設計,牆壁以青磚疊成,磚牆下有花崗石基建築,高約1米,下方去水渠名為四水歸塘的設計,而頂梢和簷邊鑲有寓意吉祥的裝飾及彩色雕刻板隔,簷壁更繪有山水和雀鳥。
10號屋除簡介海報外,近乎沒有任何展品,內部只置有供奉觀音的神龕,右下方為周門堂上歷代祖先靈牌。神龕上一副黑底金字的對聯,上書「西方綠竹千年翠,南海紅蓮九品香」,以及匾額上雙鳳朝陽的圖案最為突出。此外,牆上的壁畫、在樑上寫上「百子千孫」的「子孫樑」、天窗、氣窗等,而兩側耳房均設有閣樓,右耳房的地上保存了碓米用的石臼,對出的廚房則設有煮食用的灶和洗沖的地方,而左耳房則是寢室,皆保留中國傳統民宅的特色。
(資料來源:導賞課程導師梁炳華博士)
Views: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