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香港大會堂聽完嶺南大學國學堂主辦,
陳偉中博士
主講的「歐化文字與文學創作 — 以劉以鬯和西西部份創作為例」講座
,吃過午飯後,便乘天星小輪橫渡維多利亞港,來到尖沙咀九龍公園的香港文物探知館,出席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
系列之嵌瓷講座。
嶺南是南嶺山脈以南的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自秦統一嶺南後,中原建築文化開始傳入,至宋元時期文教漸盛已廣泛使用磚瓦建築。隨着明清兩朝,廣州海上買易蓬勃,嶺南建築裝飾逐漸形成「三雕、二塑、一畫」風格。「三雕」即木雕、石雕和磚雕;「二塑」即灰塑和陶塑;「一畫」即壁畫。
對於探知館,早前已有多次參與的體驗,對嶺南傳統建築有進一步的認識,加上導賞課程的講解,以及近月來到訪不同的祠堂、廟宇和古建築,逐漸掌握脊樑柱牆等古建築美學的點兒概念。然而學海無涯,縱使分辨得到正脊上是灰塑還是陶塑,但對於同屬脊上飾品的嵌瓷技藝,竟是未有聽聞,真的是孤陋寡聞了。
是次嵌瓷講座講者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鑲嵌 — 嵌瓷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許少雄師傅,以「嵌瓷,永不褪色的藝術」為主題,分別就瓷與嵌瓷,以及身邊的嵌瓷作闡述。據考古所知,商代已有上佳瓷器,而潮汕地區擁有良好製造瓷器的條件,具有多色特點,其中坊間的「鬥瓷」活動,更有助提高工匠的技術。
許師傅首先簡單介紹瓷可以做什麽?具體可分為日用瓷、藝術陶瓷和工業瓷。至於嵌瓷,就是將瓷器破而後立的藝術,見證於祠堂廟宇,其中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存心善堂的九龍壁便是一例。
事實上,潮汕地區傳統建築形式豐富,有祠堂、廟宇、庭院和民居等多種形式,雍容華貴,優雅而不俗,反映潮汕人對建築裝飾華美精細的追求。昔日,潮汕人對品質佳的瓷器稱為「饒」,故潮汕嵌瓷又俗稱「聚饒」、「貼饒」或「扣饒」。由於嵌瓷形象優美,色彩絢麗,風吹雨打亦不變色,故有「永不褪色的造型藝術」之譽。
嵌瓷的起源始創於明代萬歷年間,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初時利用碎瓷片在屋脊上嵌貼成簡單的花鳥圖案,其後盛行於清代,並隨着技術的改進,在低溫燒製的瓷碗上施以各種瓷釉色,再供剪裁鑲嵌成平貼、浮貼或立體的人物。許師傅表示,自己是汕頭(潮南)系嵌瓷第四代傳人。《潮陽縣志》亦有記載:「成田大寮鄉許石泉一家世代從事嵌瓷工藝,被譽為『嵌瓷世家』」。
嵌瓷工藝分為「立嵌」、「浮嵌」、「平嵌」等技法,以紙灰、貝灰、毛邊紙、稻草、灰匙、骨仔、煙紙、灰盤、礦物色、牛皮膠、丙烯色、剪鉗、鐵刀(饒刀)等簡單工具,便可製成匹仔、鼓釘、菊花瓣、圓珠、彎鈎、梅花粒等配件,再經過又稱「縛瓦骨塑胚、剪瓷(剪饒)、將剪好的瓷片逐一鑲嵌的貼瓷、微調的塑型,以及描金、畫花、點綴等彩繪製作工序完成。
雖說是民間藝術,但工藝精湛,層次獨特,以灰塑為基礎,嵌貼釉彩瓷片,構成各種表現物象,如吉祥的動物花鳥,以及麒麟、鶴、家、鹿等祥獸。至於將嵌瓷打造成工藝品,不單開創另一個藝術層面,同時也可讓年青人較容易接受,願意加入工匠行列。因為在過去進行修復古物時,往往需在室外環境進行,工作十分辛勞。
現時許師傅的作品數量不勝枚舉,深受歡迎,包括新加坡國家古跡之一的粵海清廟;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汕頭存心善堂,以長18.5米,高2.22米的九龍壁最為吸睛。籌備之初,原打算模仿北京九龍壁,及後認為自行創作才更有意義,以期每當看到「汕頭九龍壁」,就知道這是來自潮汕,屬於自己的東西。因此在製作時,九條龍各賦予不同的潮汕特色。
此外,屋脊上的《魚龍獻瑞》,由嵌瓷製成的魚身龍頭外形,同樣是發揮創意而構思出來,屬於新穎的嵌瓷作品。至於另一端的百魚圖,先後歷三年時間才完成,當中展示了100多種魚類,而每種魚類旁還加上名稱。
許師傅表示,嵌瓷工匠除有繪畫基礎,還需極具耐性,可以做到360度的視覺,讓觀者在每個角度都可細意欣賞。因此作品《八寶與狄青》共用了2000多塊瓷片,而《凌雲傲雪》則做了2個多月,《王者之風》做了三個多月。至於長4.49米,高1.96米 百鳥朝鳳;七聖娘補石;海龍王退潮;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屋脊的雙獅戲球;潮南區上藍大峰廟;工藝品的《張春郎削發》、《三陽開泰》、《大吉大利》…、插屏的《秋曦》;《穆桂英招親》;擺盤的《君子之風》,以及立體擺件《辭郎洲》、《和平之春》等作品,已先後在國家級、省、市級展覽中多次獲獎。
回顧過去,許師傅提到,早於19歲時便完成 《張春郎削髮》嵌瓷作品,至今成為國家非遺傳承人,希望將古老的傳統工藝,透過工藝品的做法而得以傳承下去。為此,許師傅更即席示範嵌瓷工藝品製作,一邊做,一邊介紹剛才講座上提到的技法,將貝灰以剪鉗製成花珠和枝幹等配件,然後逐一鑲嵌、微調,不用多久,一件精美的「大吉大利」嵌瓷作品便呈現眼前。
昔日文章:
20240127_50+香港行之探知館樑架築砌連結(欣賞傳統中國祠堂建築之美_中國傳統建築之美_天主教玫瑰堂)
20231118_50+之古蹟辦灰塑行連結(工作坊_講座_尖沙咀隨拍)
Views: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