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第二個環節由香港珠海學院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吳鼎航博士,從結構、形制、環境三方面,講述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美。吳博士首先引用梁啟超兒子,現代建築學先驅梁思成(1901-1972)為例,自己在國外修讀建築多年,但仍讀不明宋朝古建築的法則,故花了一生鑽研,並提出木構建築分為唐至宋全盛的「豪勁時期」、宋至元平穩的「醇和時期」,以及明至清國力漸弱已產生日漸下降的「羈直時期」為引子,帶出古建築樑架築砌的美。

吳博士指出,山西佛光寺大殿、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以及北京故宮角樓等古建築,是一座在歷代木構殿堂外觀的演變圖。宋(1103年)《營造法式》,坡頂較平緩的屋頂舉折,以及清(1734年)《工程做法》,坡頂上升幅度較大,斜面較高的屋頂舉架間的差異,其中可從斗拱由唐朝時的每一構件皆承重的設計,逐漸變成清代以裝飾為主,承重為次的差異。

在研究中國古建築物結構上,梁思成主張應剖折它的構造,取其斷面圖較立面圖更為重要。吳博士在講座上以《營造法式》建築側樣圖樣,提到「殿堂等七舖作…,殿側樣十架椽身內雙槽,殿身外轉七鋪作重拱出…,以上並各計心」,說明了中國的度量十分複雜,昔日的工具如魯班尺、門光尺已運用逾千年。

工匠傳承以德重於藝為原則,對學徒要求品藝兼優,只有大匠師掌握大木(結構)和樟梓(對位)、雕刻、細作(門窗家居),樑架之技。因此古建築的榫卯、院落之「進深」、上下廳之 「過白」(計算一進二進,以至三進的高低,以便讓光線照進內堂的香爐),多是由口訣方式傳授的師徒制建成,由大匠口述相傳,成為自家秘訣而不外傳。

其中唐代的工藝十分出色,橫切面與樑是最符合力學的三比二,而清代未有太多承重考慮,改為五比四不符合力學的比例,用料增多卻不受力,如北京故宮角樓的斗拱,除最外一層負重外,其他均是裝飾之用,可說是好看而不中用。簡單來說,唐建築的側腳建築具美感,而清改用直腳,雖欠張力,但卻能承重,而作裝飾用的斗拱更繪上彩畫,成為中華文化表徵。,梁思成看重中式建築的結構,欣賞西方建築以立面為先的做法,尤以當時逐漸出現的摩天大樓,故在傳統建築審美上褒唐而貶清,實受當時國弱民窮的現實環境所影響。

至於安置屋宅(陽宅) 或墓穴(陰宅),中國傳統的風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找出最合適的時間與空間,讓居者趨吉避凶,葬者「乘生氣也」。吳博士指出,中國傳統建築大多背靠山,前開揚,並引用西貢荔枝窩為例子,指出村落所在的山丘如一個U字,四大神獸中的「玄武」位處北方,以高山阻擋寒風;東「青龍」與西「白虎」成三二之比,像手臂一樣,環繞着前方開闊平坦的「朱雀」,便於通風和陽光,有利健康和種植生產。

昔日文章:

20231118_50+之古蹟辦灰塑工作坊

50+香港行之金沙之光(文物探知館)(2022年12月31日)

Views: 19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