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今午來到中環的海事博物館參與導賞課程的導修課,由資深導賞員帶領參觀。但由於展品繁多,一個小時的導賞時間只有一鱗半爪的認知,待至課堂結束後繼續留下,多看一會展板說明,直至晚上1850時,距關門前10分鐘才離開。

海事博物館展廳主要為A、B、C及僅供邀請團體活動室D層。由入口進館,經過售票處和紀念品店,首先看到大自然保護協會的「細說蠔情」,再往前行才來到緊接的B層展廳,而A層展廳在上層,C層展廳則在下層。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是一個全球性的自然保育團體,「細說蠔情」主要介紹全球貝類礁的保育里程碑,由2001年推行「以社區為基礎的修復計劃」,十年期間共進行了124個針對包括貝類礁、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和鹽沼等多種沿海棲息地的修復工作,其中包括在長江附近開始了首個修復項目,成功創建了一個面積達到260公項的潮間帶蠔礁。

在香港生長的蠔,主要有長度可達至8厘米的僧帽牡蠣長;顏色呈淡黄色至淺紫色不等「葡萄牙牡蠣」;體型相當巨大,可生長至20厘米長,每小時可過濾20公升水的香港蠔;以及常見於后海灣的近江杜蠣四個品種。


香港米埔濕地是其中一個《拉姆薩公約》地點。於2018年,TNC成功在流浮山后海灣建立了香港首個蠔礁修復試點,並於一年後展開全港第一個蠔殼回收計劃:「「殼」海無涯」,並在香港吐露港榕樹澳的魚排下,以回收的蠔殼設置人工蠔礁。


2020年,TNC在香港白泥將5000平方米廢棄蠔田,成功轉變回天然的棲息地,並於2021年,在香港機場第三跑道的人工海堤進行生態修復,在約600平方米區域内放置約500公斤的回收蠔殼及3000隻活蠔苗。

Views: 13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