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下午1600時,乘K9路公車來到人民廣場西公車站,隨即匆匆趕到建於1907年,曾是台灣銀行、西醫院、報社、法院等辦公地點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以期爭取多一點時間,在下午1700時閉館前多看一些展品。

汕頭是一座向港而生、因港而立、因僑而興的城市,眼前的陳列館大樓本身正是十九世紀初列強侵華,1860年1月1日條約開埠後,汕頭「僑民」為求生存而飄洋過海的見證。在三層建築物內,盡現國弱民窮下,國家飽受列強欺凌,鴉片貿易之害,以及歌謠《賣咕哩》提到「斷柴米、等餓死;無奈何,賣咕哩」的悽酸。對於正在修讀香港導賞的自己來說,毋疑是一個十分值得造訪和增進知識的好地方。

本文第3張圖片是清朝末年汕頭港的通商船隻,中方的木船與西方的鐵殼船有明顯的差距;第4張圖片為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簽字現場版畫;第5張圖片為晚清吸食鴉片者;第6張圖片(部分)標題為勞工貿易,曾見於香港海事博物館,整艘遠洋船的甲板上擠滿「賣身的豬仔」;第6張圖片為建於1874年,俗稱「石砲台」的崎祿砲台;接着分別是1911年辛亥革命後汕頭光復、老市區照片、1928年建成的中山公園、虎標永安製藥、救國公債,以及1980年後的中外合資公司和汕頭大學,簡單概括了汕頭市從咕哩、「賣豬仔」、「僑民」至今天近二百年的改變歷程。

Views: 43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