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新石器時代,先祖以乾柴草包圍泥坯的露天平地堆燒方法,其後出現溫度更高,達1000度的穴窰,並由橫穴逐漸演化為豎穴。隨着技術的掌控,商代中後期利用夾牆豎煙道產生的抽力而建有饅頭窰、戰國時代普遍採用,依山而建的龍窰,以及屬饅頭窰模式的馬蹄形窰。

宋的階級窰由龍窰演變,築於10至20度的坡地上。至明末清初,景德鎮出現前大後小的蛋形窰,以及由同樣由龍窰發展而成的葫蘆形窰。至於石灣地區,自古便建窰製陶,清後期共有龍窰107座,按長度設有4至9個窰門,作為裝窰和出窰的進出口,而石灣則稱「窰門」為灶口。

「窰」,由新石器時代的平地燒,逐漸發展為半地下式,至饅頭窰已見規模。位處嶺南的石灣,自唐宋的饅頭窰改為龍窰,並一直沿用至今,南風古灶的南風灶和高灶,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的步進式電窰,今天的「窰」已變得不一樣了。

接着來到陶工之家,展現了民國時期,那些長年累月與泥沙水火打交道的陶工家庭狀況。小合院的建築,進門左右是廚房和工具房,然後是只有一枱長椅大廳,中央設有陶業專奉虞舜為陶師的神樓,旁邊為陶器工作間,後進是睡房。陳設雖簡單,但生活環境看來還是不錯。

Views: 24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