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午參與導賞員學會安排的中環導賞活動,除認識終審法院等香港地標式建築外,還有幸到訪新舊中銀大廈,參觀「非請勿進」的中銀行史館,獲益良多。
一行二十多人在皇后像廣場齊集後來到終審法院前,細心聆聽導賞經驗十分豐富的「大師兄」張老師的講述。張老師指出,香港法定古蹟第26號的終審法院是採用新古典主義(維多利亞)的建築風格,希臘特色的三角形立面,斜尖屋頂則揉合了中國傳統的雙筒雙瓦,而更鮮為人知的卻是大樓以1440多條「木樁」為基,深至「地下水」才止,然後以橫樑加固才得以建成。


大樓上下兩層的「遊廊」是當年殖民色彩建築,而屋頂雙眼被蒙、左手持劍、右手持天秤的希臘女神泰美思石象、表達公正無私的法律精神。立面左右花環內刻有「E」及「R」英文字母,分別是愛德華七世和皇冠之意。至於中間皇冠下的盾牌是代表英國,盾面上的兩組三隻獅子為英格蘭、紅獅為蘇格蘭,豎琴為北愛爾蘭,而兩側是象徵英格蘭的獅子,以及象徵蘇格蘭的獨角獸。在盾牌右下方手持權仗的是真理女神,左下方持鏡的是憐憫女神。
早於1894年,當時港英政府已構思興建法院,於4年後,即1898年開始動工,惟工程延至12年的1910年才能夠奠基,並於1912年落成使用。究其原因是當年承建商陳阿堂在開展工程後一年身故、工人和石料亦不足,以及單是打造木樁地基已花了近2年時間,加上裝修工程「爛尾」需重新安排工序等因素所致。事實上,大樓工程總開支高達90萬元,較1900年的工務局全年開支的70多萬元還要高。


不說不知,原應靠近皇后廣場的正門,因工程錯失而誤置於遮打花園的一端。但由於重新更改不易,故只將正門立面修正並使用至今。今天,在視覺上雖然十分畢直,但實際是上下略窄,中間略闊的其中一支愛奧尼亞式大樓上方,還可看到經修補後顯出深淺顏色的子彈孔。
終審法院對面就是和平紀念碑,在正方形的花崗岩基座上,以梯形方式設有6層,作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殉難者,以及其後抗日戰爭時殉難的士兵。


現為香港法定古蹟102號,於1923年5月24日揭幕的香港和平紀念碑參考1920年英國倫敦白廳的和平紀念碑。石碑上的碑文原為「The Glorious Dead及1914-1918」,其後再刻上「1939-1945」及「英魂不朽 浩氣長存」八個中文字。
此外,在石碑左右兩方和頂部合共有三個月桂花環,含有「勝利光榮」之意,而最高處的花環下是一副石棺,旁邊則刻有「MCMXIX」羅馬數字,代表1919年,即簽訂《凡爾賽和約》,和平終露曙光的年份。



離開和平紀念碑,在前往舊中銀大廈途中,順道到訪前身是香港木球會,在港英時期的港督和行政會議成員在會後經常在此聚餐的遮打花園。
現時公園內已難以看到木球會的點滴舊貌,惟在原木球會會所看台附近,現時花園天橋下的一處不起眼地方,置有一塊於1890年4月2日訪港,獲邀主持海旁填海計劃動工儀式,由干諾公爵豎立的基石。
今昔文章:
20231117_50+香港中上環導賞行之終審法院(前最高法院,法定古蹟第26號)
20231117_50+香港中上環導賞行之和平紀念碑(法定古蹟102號)
View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