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導賞員學會課程活動接連而至,是日上午前往茶具文物館(香港藝術館分館)參觀,下午到香港文化博物館考察,行程既富趣味又十分充實,獲益良多。

上午1000時一眾「同學」齊集博物館,有別於上趟文物館導賞員以「前駐港英軍司令官邸」為重點的闡述,是次有幸獲「主館」安排專業導賞員,得以從藝術角度欣賞館內的珍貴文物。

由正門進館,首先簡單介紹煮茶法和點茶法後,隨即來到「重點」,闡述各朝代陶瓷茶具,由唐宋的「注子」(酒器)說起,印網紋、褐字紋、印布紋等各款紋飾,以及黑釉、青釉、白釉、褐釉、黃釉等不同色彩外,還特別提到「定窰白釉四瓣菱花褐沿茶托」的黑色碗邊由來,皆因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緣無釉,露出瓷胎,稱為「芒口」,需修整嵌以銅沿,故有黑邊出現,也是定窰器物的典型特徵。

除唐宋的「注子」外,還有林林種種的展品,包括「黑釉泛褐色兔毫斑茶碗」和「黑釉兔毫斑白沿茶碗」。所謂「兔毫斑」,就是在黑釉茶碗內燒成如兔看毫尖的條狀結晶斑紋,常見於「鬥茶」活動中,以凸顯「茶湯」至為可貴的白色泡沫。

不說不知,展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徐秀堂的「拱春塑象」,原來背後有着紫砂行業的傳說。據聞紫砂鼻祖供春,不單仿效金沙寺高僧製壺,並將寺外的千年銀杏樹的樹癭形狀捏製為壺型,「樹癭壺」得以傳世至今。

誠然,清乾隆「黃地粉彩開光茗茶人物書法壼」、全球僅得四套的「五彩十二花神杯」均是珍品中的珍品,惟二樓展出,由樹根製成的文房必備用具和實用珍品,如竹刻如意、香筒、香爐、蓋盒、筆筒、肇架、臂擱(書寫時壓着袍袖的工具)、文房玩物、十分貴重的「浮雕螳螂蝴蝶紋犀角杯」,以及「貌不驚人」卻堅潤如石的「長方形澄泥硯」等,也是不可多得的「寶物」。

20240908_50+茶具文物館行之茶具文物館一樓(香港法定古蹟第36號)

20240908_50+茶具文物館行之茶具文物館導賞(香港法定古蹟第36號)

20240908_50+茶具文物館行之茶具文物館二樓

20240908_50+茶具文物館行之羅桂祥茶藝館

Views: 17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