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日帶來「極高溫」天氣的颱風「蝴蝶」在江西地區登陸後,香港地區的風力亦逐步緩和,預測仍有狂風驟雨和雷暴,然而今早起床後,窗外只是「絲絲小雨」,遂決定到一河之隔的深圳「北上探館」。



上午0830時乘B7巴士到蓮塘口岸,隨即乘地鐵2號線到市民中心站,轉乘地鐵4號線到紅山站,距A進出口不遠,相隔一條馬路就是深圳北圖書館,以及今日的目的地,深圳美術館。記得去年8月11日到訪美術館,由於時間不足而未能「一窺全貌」,今日藉着「雨天」的限制,遂來完成未盡之「行」。



美術館正門入口旁設有「人臉識別儲物箱」,將背囊放下後,再透過掃描登記碼便可入館。事實上,前往美術館已無須預約,但仍需登記,可如我們一樣,在前來途中,透過微信公眾號的預約入口辦理登記手續,十分方便。



進館後來到位置最近,舉行「原道 — 徐累藝術展」的一號展廳。據《前言》介紹,六十後的徐累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其後在江蘇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從事創作和研究近二十載,並於1990年開始重新詮釋傳統工筆畫技法,賦予中國古典美學當代的思想內涵。



在展出的作品中,徐累筆下的《馬籠》,籠內的「馬」與籠外的「鳥」顛倒我們的「認知習慣」;《鹿頂記》探出頭來的小鹿,「鹿角」上卻掛着帽子,眼神充滿着好奇;《午夢千山》是一幅「藍調」的畫作,畫中的駿馬眼望前方的一片藍天,「栩栩如生」;《思鄉曲》與《午夢千山》的主角雖然同樣是「馬」,但觀感上卻是截然不同,前者充滿「希望」,後者則帶有「哀傷之情」,本應昂然挺胸的駿馬卻單膝行禮,仿如永遠走不出腳下的地形圖。



除「馬」外,不少作品以「月」為主題,如《無間月》在藍海中的「三個月亮」,「放大」來看,形態便如月亮不同的「臉」共聚一起,而背後的另一個月亮,相信就是地球了;《月亮的距離》的主角,並不是剛「露出來」的半個月輪,而是前方的枯枝,帶有一份滄桑的氣息;《互山1》同樣是讓人感到「荒涼」,在山水筆法下的山嶺,除看不到「生命」外,前方一「金」一「紅」的兩座奇怪小山峰,更有一種「外星」的感覺。



徐累的作品並不是「死氣沉沉」,在《鏡花緣》的八幅小品中,花草山嶺,以至「翠竹」都是充滿「活力」,看得開心。《達芬奇與中國龍》可說是善用「中西合璧」的技法,有西方畫家達芬奇的手稿描繪,也有宋人「墨龍」,以構圖、勾線、皴(音荀)擦、渲染、調整和題款用印等繪畫技法來呈現龍的氣勢。
今昔文章:
20240811_50+深圳圖書館北館行之深圳美術館
20240811_50+深圳圖書館北館行之深圳美術館書間夢蠂
20240811_50+深圳圖書館北館行之深圳美術館方楚維的藝術世界
Views: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