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945時離開怡保百利廣場,橫過前方窄而高的行人天橋,準備到不遠處的糖水街。在天橋上可以看到約百米外的一座教堂,燈火並不十分明亮,除主樓外圍和花園外,其他地方,如前往的馬路上,只有簡約的路燈在照明,難免在夜幕下感到有點陰暗,但卻散發着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






朝着「十字架」前行,經過黑漆的教堂墓地,來到這座已有120年歷史的怡保聖米高教堂。據網上資料介紹,這座教堂是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875年在怡保建立的第一個基督教教區。






教堂大樓最初為木構建築,並以水椰樹葉為屋頂,為少數教友提供服務,至二次世界大戰前,教友數目已增至800名,並於1895年修建新大樓落成啟用。






正如剛才所言,入夜後的教堂顯得莊嚴肅穆。然而在前樓「萬有真原」的橫扁下,一尊在噴水池上身穿甲冑短褲,舉起左手臉帶微笑的年青天使,卻有別於認知的天主教堂常見塑像。此外,中式涼亭設計的聖母亭,與中國傳統的觀音亭十分類似。至於佔地頗大的教堂墓地,除安葬早期的西方傳教士外,還有不少馬來西亞神父入土,反映馬來西亞在宗教共融的優良傳統。
View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