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韶關市博物館來說,最有鄉土氣息莫過於「共和國的選擇 — 韶關工磺文化展」展廳。進口處一張黑白的素描,可以看到在烏黑的臉容上展現出燦爛的笑容,反映礦工們縱使工作艱辛,也要活在當下,懂得在困苦中享受生活。





「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堅韌實幹、追求卓越」是形容曠工在這片資源豐盛的沃土上,憑藉努力不懈,以及運用他們的技術和力量,驅使韶關成為省內僅次於廣州的重工業城市,閃耀嶺南之餘,更在短短的兩年半時間內,利用簡陋設備,以被稱為土法煉鈾的方法,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約70%的原材料「黃餅」(重鈾酸銨),為國家強軍之路向前邁出一大步。





在歷史上,韶關是一個農村地域。新中國成立後,因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優越的地理環境,於「一五」和「二五」規劃中,「邊改改建」、「三線建設」、逐漸發展為工業城市,成為粵北地區工礦企業的重要產地。





展廳內除展出採礦和曲仁煤礦資訊外,還有礦工們的工作情況和使用工具,以及昔日韶關發電廠、工具廠、鋼鐵廠和齒輪廠的珍貴圖片,同時介紹採礦技術自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技術攻關」,至今天的「安全生產」和「門類齊全」,不斷取得新突破,新興產業逐漸興起的重要里程。
Views: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