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小時的午餐時間後,大夥兒於1500時重臨灣仔港鐵站A3進出口,隨即開展下午時段的導賞行程,首站是隨着前往美食博覽展的人潮,步至入境大樓前改為沿樓梯下行,到旁邊中環廣場,在正門乘扶手電梯到3樓,準備往46樓天空大廳。殊不知開放時間已結束,只能在外圍介紹一下,這座曾是亞洲最高的建築大樓,現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和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香港第三和世界第51高樓的中環廣場,以及頂層避雷針安設的「麗光時計」。
接着沿中環廣場行人天橋前往鷹君中心和會展站一帶,除欣賞維港和對岸九龍尖沙咀美景外,同時介紹灣仔碼頭分別於1965年和2014年,因應填海工程而兩次「北移」至現址的歷史,並展示興建中的灣仔臨時海濱花園,以及臨時巴士總站的圖片。



鷹君中心前往灣仔碼頭的行人天橋雖處於同一位置,惟屬於新設計直達鴻興道新填海區的海濱花園,而非昔日有多條樓梯通往下方,呈南北排列方向(現時為東西排列方向),於2022年啟用的會展公共運輸交匯處巴士總站。
由行人天橋下來朝西走,橫過交通燈便來到人山人海的會展中心。除參與美食博覽的市民外,還有多個內地旅行團聚集在高六米,重70噸,青銅鑄做並貼上金泊,由國務院慶賀香港回歸的金紫荊前,估計人數達數百人之多。此外,旁邊的直升機停機坪前的旅遊車停泊區,則不斷地上演着文學名著《圍城》的名句,「車外的人想衝上去,車裡的人想衝出來」的變奏版。
導賞團與旅行團不同之處,在於對導賞員的「講解」。例如除介紹會展於1988年啟用的基本資料外,並指出在回歸儀式上,當時港英政府的降旗隊,未知是何原因,有戲言說是英國慣性的「小花招」,提早了12秒完成,幸而當時國家的國樂隊和升旗手沉着應對,絲毫不差,於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準點奏響國歌,國旗同步冉冉升起。



灣仔碼頭三樓的天台花園,雖說是行程的休息站,然而不論是種植的花草,還是優美的景觀,也是一處宜人的好去處。此外,在休息期間講述灣仔碼頭的歷史,尤以深受遊客歡迎的天星渡輪,亦是「寓休息於導賞」的技巧。
簡單來說,早於1949年已有渡輪往返灣仔和佐敦道(當時尖沙咀和灣仔的距離較現時遠得多)。其後灣仔碼頭隨「填海」一直北移至現址,然而天星渡輪多年來使用的「上白下綠」的塗色,與1950年的圖片比較並無差別。
現時的灣仔碼頭可說是坐落於灣仔臨時海濱花園,向參與者展示的圖片中可見,2021年修建中的花園和臨時巴士總站、2022年臨時巴士總站改建高卡車賽場和夜龍舟比賽,以及2023年舉辦的夜繽紛活動等,進一步認識到近幾年海濱花園的變化外,大夥兒還可登上於去年設置的港鐵「烏蠅頭」列車,追尋「當年」港鐵乘車的思憶。



「烏蠅頭」列車面向夕陽朝西擺放,「車尾」的東面則是現為香港遊艇會的「奇力島」。在1900年的照片中,奇力島孤懸海上的「大山石」,佔地很小。然而隨着英國「奪得」港島後,奇力島化身為「炮台」,以應對維港對岸,清軍在佐敦建立的「官涌炮台」,直至九龍半島割讓後,奇力島再次演變為「彈藥庫」。及至1960年年底興建紅磡海隧並進行大型填海工程,「奇力島」由小島嶼變為陸地,徹底融入港島的「版圖」。
「奇力島」因紅隧「華麗變身」,踏進警官會所旁的行人道,正是紅隧的「屋頂」。正如很多參與者表示,乘車經紅隧雖不知繁幾,惟踏足「屋頂」尚屬首次,足證「導賞」之「功」也!



回到昔日新填海區的「陸地」,右方馬路對面的維多利亞公園,原本的銅鑼灣避風塘已北遷至此的對開海面,過去的水上三角平安堂亦已「上岸」到天后消防局旁,只留下沒有避風塘「艇仔粥」和「炒蟹」的接駁艇,以及具有百多年歷史的「怡和午炮」。
「怡和午炮」的由來是因為當時怡和員工不合適地向公司大班渣甸爵士鳴放最高規格的21響禮炮後,遭「英軍」投訴而改為鳴炮「報時」的傳統習俗。雖然此刻怡和午炮被炮衣遮蓋,惟一張攝於2022年的照片中,可清晰地看到怡和員工清潔中的禮炮仍是熠熠生輝,外觀之美不減當年。



下午1759時,沿銅鑼灣避風塘行人隧道返回世貿中心,木蒔導賞第二波活動灣仔導賞行宣告圓滿結束。藉此機會,衷心多謝一眾參加者的專心聆聽和深具建設性的互動和分享,不單教學相長,並加強了今後舉辦「定點導賞」的信心和熱情。
作為節目預告,可告知大家,除大埔泰亨和灣仔兩地外,木蒔導賞還籌劃入秋後,在北區上水;南區香港仔、太平山頂、薄扶林;九龍區的九龍城;紅磡、土瓜灣和觀塘等各區的「定點導賞」活動,敬請注意。



正如行程期間所言,免費導賞只能偶一為之,今後的「定點導賞」活動將調整為每節三小時(上午或下午),並根據當日的非正式「民意調查」,收取「具吸引力」的價格,詳情請留意發布的信息。
最後以一齣2022年剪輯,片長約1分鐘的「50+香港行之銅鑼灣避風塘」短片作結,再次多謝大家的參與。
View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