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午1630時,木蒔導賞員聯同工作人員,一行四人登上「鴨靈號」,開展了一趟約45分鐘的「海上維港遊」,感受到完全不一樣體會。因為正值「隨心所欲」高齡的「鴨靈號」,不單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中式三帆木漁船,原屬的「蝦艇」更是昔日漁民一家的「水上家園」。



踏進「鴨靈號」,建於1955年的船體看來依然十分壯健。棕啡色的一柱一木,配上漆黑的纜索,雪白的帆索,加上因海面翻風起浪而緊綁在船桅上的鮮紅色船帆,未有因「用色」的衝突而失去吸引力,反之散發着前人智慧的融和,以及背後承載的中國傳統漁港文化。



此刻,船上導賞員余先生不斷地「指手劃腳」,細訴着「鴨靈號」在面對淘汰厄運情況下,卻得以奇蹟生存下來的傳奇故事。不說不知,早於40多年前,一位法國商人從退休漁民手中購入並翻新「鴨靈號」,成為電影和廣告下的「香港代表」。



豈料好景不常,「鴨靈號」於2005年轉售後,不久被棄置在避風塘,並於9年後沉沒,直至2015年年初才「重返」水面,惟破損嚴重。幸而得到「有心人」捐助1000萬港元,花數個月時間進行大維修,「鴨靈號」才得以重新揚帆出海,招待市民和遊客欣賞維港美景。聽取余先生的一席話後,一股暖流油然而生,「鴨靈號」之復生並非巧合,而是「善行義舉」之美事。



在「鴨靈號」近駕駛艙位置附近,分別展出長滿銅繡的「響鐘」,以及滿布蠔殼和藤壺的「木件」,見證着「鴨靈號」沉沒後的黑暗歲月。至於駕駛艙前飄揚的小黃旗、船艙中央的「媽祖像」、船桅上貼着「一帆風順」的揮春,以及在船首「迎風而立」,代表「萬事皆有」的沙田柚等,則是引領「鴨靈號」重返光明之路的明燈。



誠如「鴨靈號」上的一面貼紙所言,「縱然風向無法改變,只要懂得調節船帆,同樣能達到目的地」(I can’t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wind but I can adjust my sails to reach my destination.),所指的除「鴨靈號」外,還包括社會上每一個人。因為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蛻化」成長,以正向和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及挑戰,如「鴨靈號」一樣,沉於海中的三個月,只是更上一層的磨練。



最後,由於「鴨靈號」只能接載連船員共40人,因此每趟旅程只有34張船票。若有興趣與「鴨靈號」同遊維港的話,務必於官網先行訂票,否則尖沙咀海傍的登船處,只在有餘額的情況下才會酌情考慮讓遊客在船上購票。
20250823_50+香港行之鴨靈號短片_01
20250823_50+香港行之鴨靈號短片_02
20250823_50+香港行之鴨靈號短片_03
Views: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