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東江縱隊紀念館佔地約5000平方米,除上文介紹的「廣場」、前進報社舊址和曾生故居的「石灰陂」外,另設有兩層的史跡展廳,展出東縱史料1000餘件。其中一樓展廳由「抗水救亡,武裝準備」到「東縱戰士,老兵新姿」,共分為十三個章節,詳細介紹「東江縱隊」的「一生」。

進入展館,首先看到「東江縱隊」的分布模型,以及一齣介紹短片。接着是第一部分的「抗日救亡,武裝準備」是「九一八事變」,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當時廣東中山大學的曾生等積極參加廣州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展品包括當時的「抗日大刀」和蘇式步騎槍。

「組隊抗敵,突圍東移」講述1938年年底廣州及東江下游相繼淪陷,曾生和王作堯分別建立抗日武裝力量,卻於1940年遭國民黨「反共」圍剿而需向海陸豐地區轉移,展品包括日軍侵佔東江地區示意圖;「返回敵後,恢復發展」提到曾、王兩部返抵寶安,並建立東莞大嶺山和寶安陽台山的抗日根據地,展品包括舊稱「千里馬」的涼鞋;「挺進港九,營救精英」就是「大營救」的故事,八百多名文化名人獲救,無一人犧性,無一人被捕,展品包括蘇式衝鋒槍。

「艱苦奮戰,扭轉局面」、「東縱成立,殺敵立功」、「北進東進,全面發展」,在面對國民黨的第二次「反共」,以及日軍發起「萬人掃蕩」,東江縱隊未有退縮,於1944年在惠東和海陸豐建立抗日根據地,並與盟軍緊密合作為反攻作好準備,展品包括1942年銅鑼徑伏擊戰和通訊員與盟軍共事的模型。

第九部分是「挺進粵北,抗戰勝利」,當時已發展為11000多人東江縱隊,開始對日軍展開迫降和勸降的戰鬥,其中南頭日軍便是向東江縱隊投降,展品包括繳獲的日軍指揮刀、刺刀和鋼盔;接下來的國共內戰,東江縱隊亦發揮重要作用;最後部分是「東縱戰士,老兵新姿」,介紹一眾東江戰士的晚年生活,特別老戰士合唱團,在截止1999年曾演出60多場次,為共計觀眾3萬多人演唱。

20250831_50+深圳坪山東江縱隊紀念館史跡展廳短片_01

20250831_50+深圳坪山東江縱隊紀念館史跡展廳短片_02

今昔文章:

20250803_50+縱橫遊之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行(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小小講解員)_大營救紀念館一號展廳_大營救紀念館二及三號展廳_學禮樓西關茶點午餐_深圳北圖書館5樓展廳_深圳北圖書館大營救展_深圳美術館吳冠中「我負丹青」展(講解員)_深圳美術館雙面鏡_深圳美術館東京ADC展_深圳稻香酒家(龍華店)晚餐)

20250826_50+香港行之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巡迴展連結(八十周年巡迴展_抗戰精神_香港「抗戰」

20250827_50+香港行之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巡迴展第二天連結(百年大公_抗戰軍人「家書」)

20250828_50+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之抗戰漫畫

50+知識傳承之省港秘密大營救(2022年11月10日)

20230812_50+縱橫遊之陽台山大營救深坑故事展

Views: 1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