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景區的七星岩之美是預期之內,然而距碑林博物館桂城遺痕不遠的龍隱石刻,不單是意料之外,更是讚嘆不已的一處歷史遺址。任何人到訪「七星」,切勿只到岩洞而忽略這幾面河畔峭石。






離開桂城遺痕,前方就是七星景區的「龍隱」進出口,兩柱一間二樓的涼亭式傳統瓦脊建築,較歷史悠久的「正門」更顯氣勢。再往前走的「禊亭」下,是一座於1996年出土,較昨晚正陽步行街所見,既「大得多」,亦貼切「歷史」,屬宋朝的「曲水流觴石刻」。因為這是一種古時文人置酒杯於水上,在誰面前停下便要即場賦詩或取飲而盡,「寓文於酒」的宴樂,而非頑童攀爬的遊玩設施。






「曲水流觴石刻」下方為小東江河畔,臨河的峭石上的龍隱洞,就是摩崖石刻群的所在。「石刻」同屬碑林博物館的「展品」,「展出」唐至清一千多年,共213幅刻文,以及年代不詳石刻32件,包括唐《張浚劉崇龜杜鵑花唱和詩》、宋《元祐黨籍》、《石曼卿餞葉道卿題名》、《狄青平蠻三將題名》、《米芾程節贈答詩》和《龍圖梅公瘴說》,冠以「壁無完石、碑刻如林」的美譽。






刻文種類繁多,內容包括佛道經文和題字,楷書、行書到草書不一而足,但大多高懸「崖壁」上,只能遠眺而不能近望。惟獨宋•朱希顏深感官場腐敗較瘴氣更可怕而作的《跋刻龍圖梅公瘴說》(《五瘴說》),以及宋•易祓書為追揚先父美德而書的《世節堂》,就在「曲水流觴石刻」對面,並建有小亭,則可近觀之。
Vie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