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在西營盤潮州會館聽取了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會懂,盂蘭文化節總統籌胡炎松先生主講的盂蘭文化節導賞員培訓後,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不停地「背書」,務求表現導賞員的專業一面。及至2025年9月12日,一連三天的盂蘭文化節正式舉行,惟首天因工作未能參與,只在午飯時間抽空親臨會場「視察」,為明後兩日的義務導賞工作做好準備。



9月13日上午1130時銅鑼灣摩頓台,報到和領取「文化節」工作人員T恤後,適逢廣東電視台記者希望對盂蘭文化有進一步了解,便以導賞形式作出介紹。其後公眾導賞環節,由於其他文化節導賞員已準備就緒,遂「變身」為攝影師和聆聽者,協助拍攝之餘,同時汲取更多知識。



9月14日導賞當值時間為下午4時,除了是星期天參觀者眾多外,正午酷熱的陽光亦已稍為「收歛」,參與導賞的遊人升至「高峰」,多達近40人。雖然行進期間要更為照顧聆聽者的需要,但作為導賞員,能夠與聽者互相交流分享,傳承知識,毋疑更有滿足感。



「導賞」由盂蘭勝會的九個竹棚開始,闡述「天地父母棚」又稱「神棚」,分別掌管風調雨順和稻穀豐收;「戲棚」上演「五福連」的《十仙賀壽》、《仙姬送子》等酬神戲,給先人接受功德;「神袍棚」的三件大神袍分別敬奉給「天地父母」、「南辰北斗」、「諸位福神」。



「經師棚」懸掛的「三寶佛」,以及儀式後如何把疏文連同白紙鹤、大金、元寶等化掉以呈報天庭;「大士台」,雙目猙獰青面獠牙的「面燃大士」乃觀音化身,負責監壇施食,維持法場秩序之責,並手持大憧幡以接引孤魂前來聞經聽法;「孤魂台」放置各類孤魂蓮位,而街坊信眾捐獻香油錢後亦可附薦祖先到「附薦台」;「米棚」是擺放包括五色飯山,用作祭祀孤魂的食品,以及公布街坊善信捐贈善款的金額的「金榜」。



接着是「體驗攤位」的導賞,由盂蘭節的起源,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盂蘭盆節,或道教三元信仰的中元節說起,搶孤、盆供、放焰口、聖杯、鐵線木偶、紗丁,以及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及潮州音樂、功夫茶、摺紙技藝等其他非遺項目。



最後是「文化節」為傳承特設的「搶孤」比賽、抓卡牌等,並獲盂蘭功德心的設計者,嶺南大學研究生親自講解「功德心」的玩法。這種以「大富翁」為概念的遊戲,參加者以到訪「神棚」或「大士台」等盂蘭文化地點,並供僧衣節、博愛眾靈以積聚「功德」,讓大家對盂蘭文化背後隱含的孝親之德產生新的認知。
20250913_50+香港行之盂蘭文化節短片(搶孤競賽)_01
20250913_50+香港行之盂蘭文化節短片(潮州音樂)_02
今昔文章:
220250822_50+香港行之盂蘭文化節導賞
Vie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