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今日(2025年9月20日)下午1430時,來到中環大會堂8樓推廣活動室,出席香港公共圖書館活動之一,由導賞蘇老師主講的「中西區海港的歷史與文化」講座。期間,蘇老師一如以往在課堂上的演譯,娓娓道出中西區海港的過去近百年歷史,讓每位在坐的「聽眾學生」獲益良多。

講座內容由1841年英軍艦「硫磺」號指揮官卑路乍登陸水坑口,佔領香港開始,至翌年清英官員在英艦「臬華麗」號上簽署《南京條約》,再由首任港督砵甸乍頒下「香港乃不抽稅之埠,準各國貿易」的告示,確立自由港地位後,中西區因應貿易的急速發展,致使海岸線不斷改變,包括由臨海而變為內陸的第一至四代匯豐銀行等。

名稱方面,例如水坑口街的「英文佔領角」(Possession Street)、舊稱為乍畏街的蘇杭街(Jervois Street)以街道售賣蘇杭布匹而更文、上環街市被清拆的南座、和富道原為倉庫(Wharf),而和富中心前身為均益倉。

在中區的歷史圖片中,除第一代匯豐銀行外,還有露天的畢打碼頭(加建屋頂後改稱卜公碼頭)、畢打街鐘樓、怡和洋行、香港大酒店、第一至第三代郵政總局(臨海方便船運信件)、中環街市、香港會、太子行、皇后行、第一代大會堂,以及至今仍然保留的高等法院(現為終審法院)和中央廣場(皇后像廣場)。但不說不知,當年皇后銅像、喬治五世銅像和昃臣爵士銅像同處廣場上,其後在日陷時期險遭融毀,皇后銅像身處的「亭樓」更換上日寇香港佔領地總督磯谷廉介的《告諭》,待至香港重光後,皇后銅像回歸,並遷往維多利亞公園現址。

除銅像外,具歷史紀念意義的還有由顛地為紀念香港供水五周年的噴水池,現在僅存圖片,但可與香港公園茶具文物館前的「紀念香港供水150周年」的飲水機相對照,足證時間有如白駒過隙,剎那間已逾百年光陰。至於紀念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和平紀念碑(MCM XIX代表凡爾賽和約1919),以及香港大會堂旁紀念花園,包括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陣亡將士名冊,敬以「英靈宛在,浩氣長存」輓聯。

及至講座「尾聲」,內容以「立法會大樓」和「茶」為重點。對於這座建於1900年,前後花了12年時間興建,「浮」在彬樹幹木排上的大樓飽經風霜和戰亂,不單成為日陷時期的香港憲兵隊總部,更曾遭受多番「槍擊」。幸而,其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包括愛奧尼亞式圓柱、泰美斯女神、英國皇家盾形紋徽和兩旁的憐憫女神及真理女神,以及拱頂頂塔上的都鐸皇冠等,至今仍得以保留下來。至於「茶」,雖然只有短短10多分鐘介紹,亦已將香港的「中國茶」和地道的「奶茶」介紹了一遍。

Views: 9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