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以及一級助理館長(建築保護)劉思詠,分別就傳統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不同角度,闡述「百年樹人:從文物建築看香港早期教育」的點點滴滴。

葉秘書藉論壇之機,指出大灣區內有不少具考古、建築和傳承價值的教育類文物建築,其中在香港的1000多幢已評級的文物建築中,有192座與教育有關,故倡議串聯三地打造教育文物遊徑,講好大灣區故事。

昔日的書室或學塾,如一級歷史建築的覲廷書室及清暑軒是元朗屏山鄧族的私人學府,而二帝書院、長春園、仁敦岡書室,以至沙頭角的鏡蓉書室,均是當地望族所建的學府。廖萬石堂、大樹下天后古廟、山頭角山咀協天宮,以及民國初年建成的新式村校等,學生都是在宗祠和寺廟上課,帶有十分濃厚的傳統教育影子。

至於西式教育則以早期教會學校為主,包括原為聖公會會督府的聖保羅書院、前身為孤兒院,一度是般咸道小學校址,國父孫中山曾就讀的拔萃男書院、葡裔社群學校的聖若瑟書院等,以培育傳教院士。

其後因應香港華人學習西學,盧吉港督推動成立香港大學,以訓練親英華人精英,中文大學則於1963年由三間書院組成。相對而言,漢文教育受益於前清官宦來港,香港培正小學、西貢三育書院等僑校才得以紛紛成立,並因應省港大罷工的混亂,時任港督金文泰借助中國傳統文化防止極端思想蔓延,借用日本人小學校址開辦金文泰中學。

踏入二十世紀,漢文教育興盛,源自康有為提倡以孔教作為國教的儒學思進湧入,並獲香港鄉紳支持下,代表自由講堂的銅鑼灣孔聖講堂、達德學院等相繼出現,均在教育類文物建築中留下不少西式教育烙印。

Views: 39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