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賞員學會導師班實習行程十分緊湊,上午結束茶具文物館和羅桂祥茶藝館導賞活動,午飯過後移師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由對佛教文物有深入認識的上屆學姐擔任導賞員,帶領大家參觀文化館「藏域梵珍•佛學之路展覽」。惟在欣賞「佛寶」前,一眾同學先到「粵劇文物館」,進一步認識香港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之一的粵劇藝術歷史和特色。





「粵劇文物館」仿如一個大戲棚,「正門」為大型傳統花牌,中為「戲台」,後為演員化粧間,是以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廣東省最早戲台之一為藍本。佛山祖廟原名「華封台」,後改稱為「萬福台」,而「粵劇文物館」同樣在兩側設「出將」和「入相」二門外,各「廳房」裝潢亦十分華麗。





展品方面,化粧間展示昔日名伶用品,包括髮髻頭飾外,還有額子、帥盔、官帽、鳳冠和漁家樂等硬質官帽,或鴨尾巾、員外巾、八卦巾等軟質帽巾;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等戲服和鞋靴,以及二弦、竹提琴、月琴、三弦和鼓竹敲擊等樂器。其中右側模型以雙腿假裝的「坐橋」,代表名伶高超的演藝功架;至於由多張1美元摺疊而成的花牌,則足證粵劇深受海外華人的歡迎。





此外,現正展出「梨園遺珠 — 衞明珠」,為太平、太上、光華和大龍鳳劇團主要演員衞明珠的珍藏,展品包括戲服、道具、靴鞋、頭飾及照片等,十分珍貴。
Views: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