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導賞員,當然明白單憑聽講,難以掌握一所博物館的全部資訊,因此告別小小講解員後,隨即回到一號展廳,再一次細看展品,並配合剛才的聽講,如學生般來一次重溫之行。





一號展廳的前言表述,於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等數百名文化精英移居香港,繼續高舉抗日愛國旗幟。及至1941年年底香港淪陷,該等在港的文化人士在東江游擊隊協助下,安全轉運至大後方。





展品方面,除圖文並茂闡述「大營救」的艱辛過程外,還有不少篇章講述「在地人」的生活和貢獻。如「陽台山下,龍華人家」,由「耕讀傳家」談到白石龍村和附近鄉村,創辦男女生兼收的虔貞學校和振能學校,在太平天國時期發起「洪兵起義」,武昌起義爆發後協助攻克南頭城,以及廣九鐵路沿線的抗日戰爭等。





1941年年底,時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等接到急電,要求協助營救困留在香港的大批文化人士,尹林平、曾生和王作堯隨即在白石龍天主堂召開會議,作出部署,開闢東西水陸秘密營救交通線,於200多日內成功「轉運」800多人,無人犠性,無人被捕,功不可抹。



此外,一號展館同時還介紹了「港九大隊,活躍香江」的事蹟,包括海上中隊活動基地的南澳漁港、港九大隊部流動醫院院長羅歐鋒的妻子歐堅,以及西貢手搶隊副隊長劉黑仔化裝成敵偽密探,在九龍金棠酒家擊斃漢汗特務隊長肖九如的故事。凡這種種,在香港的一般歷史中卻是甚少提及。
20250803_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_02
20250803_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_03
20250803_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_04
20250803_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_05
20250803_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_06
Views: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