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lus_11534336
歡迎分享

今午一眾參加木蒔鯉魚門導賞行的朋友,在排列整齊的魚鱗雲映照下,齊集港鐵油塘站,由導賞員介紹油塘名稱的由來、認識大本型商室內設計的社區特色,以及觀塘仔灣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改變。

接着來到鯉魚門,認識明萬曆粵大記古圖的鯉魚門和得名之來由;圖上的九龍山、春花落、琵琶洲、春磑、鐵坑的現稱;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的鯉躍龍門;三家村避風塘的「三個姓氏」;酒灣別稱的原因、「皇家碼頭」的作用,以及維港渡海泳的復辦。

提及到鯉魚門,當然離不開海鮮美食。導賞員闡述鯉魚門由採石的「四山」之一,如何變成櫛比鱗次的海鮮餐廳,這與廣州的「歌堂躉」,以及石礦場不獲續牌停運有何關係。

除美食外,昔日的海濱學校,即今天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在過去一百年的興衰,以及活化後的新貌,並解說館內展出的《圍名歌》,以及為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舉行的主題展覽,有關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文化名人大營救」和短槍隊隊長「劉黑仔」的事迹。

來到鯉魚門海濱,屬88號燈標,綠色「身軀」的鯉魚門燈塔與對岸89號航標的阿公岩燈塔多年來一直協助船隻進出港口,與岸上的壁畫細訴着昔日的鯉魚門故事。至於三級歷史建築,建於清乾隆18年(1753年),現稱「天后聖母廟」的鯉魚門天后宮,除說明各廟主祀的天后、觀音和關公的「仙緣」外,天后宮背後與海盜鄭連昌的關係更是坊眾茶餘飯後的話題。

正如上文提到,早於十八世紀,鯉魚門已有客籍石匠在定居和採石,其後更發展為「四山」,設「四山頭人」管理「官批石堂」以徵收稅務,卻因1967年社會動蕩不獲續牌而停業。現時鯉魚門石礦場遺址已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位處山腰,修築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砵甸乍炮台,只留下兩個長滿雜草,屬9.2吋海防重炮的巨型三合土基座,可惜。

Views: 1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