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4年1月20日的導賞課實習中,除導賞香港大學地標和醫學博物館外,還由資深導賞員在課堂上講解松林廢堡的過去和現在。今日藉西高山下來之便,經夏力道、克頓道,重臨廢堡,親身走進導師的文字間,感受1941年的龍虎山砲台,如何變成今天的廢堡。
建於二十世紀初的龍虎山砲台,與現時的海防博物館,前身為鯉魚門砲台,共同扼守維多利亞港東西兩側,以保護進出維港的船隻。但由於種種原因,砲台於1923至1925年被棄用,直至1936年改為高射砲陣地,以應對日益擴張軍力的日本。
松林砲台的歷史令人十分傷痛,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898年英國陸軍建議在龍虎山興建砲台;1901年砲台開始動工;1905年安裝兩門6吋Mark VII火砲;1906年奥雲委員會建議裁撤松林砲台;1923年軍方把地皮租借予香港童軍,成為其訓練營地;1926年軍方交還地皮予政府;1936年安裝兩門3吋20 cwt 高射砲;1941年在1941年《防衛計劃》中列為高射砲台:備有兩門3吋 20cwt高射砲,但在香港戰役中嚴重受損,後被棄用。
現存的設施包括兩座用作營房和倉庫的防破片掩蔽體、建有一層「防爆牆」和多幅「防破片牆」,讓砲手待命或躲避砲轟的戰鬥掩蔽體、只餘下廢石舊痕的一號砲床,以及還保留圓形底座石基的二號砲床,然而兩者附設的地下彈藥庫、 砲台指揮所等已十分殘破,徒具外表而已。當然,砲台備有的火砲早已不存。
在一號砲台與二號砲台後面的地下設有厚重水泥防彈牆的彈藥庫,並以樓梯連接,以及各有一台垂直型和一台樓梯型的升降機,以便人員把彈藥送給號一、二號砲床的13名砲手,而指揮所和觀測所則在較後的位置,以當時十分先進的地底電話線聯絡防空司令部。至於操場和以磚建造的宿舍,現只剩下草地上的間隔痕跡。
此外,位處松林砲台下方叢林間,兩端由樓梯連接,以水泥建造的厠所亦有作出介紹。除設有兩個蹲厠厠格及一個有洗手槽的間隔,更特別提到,由於砲台厠所屬旱厠,每日清理夜香的工作深受販賣肥料商人的「歡迎」,甚至乎在戰爭期間,晚上收集夜香的人員被匪徒襲擊,真的是「糞便也被搶」了。
松林砲台可說是於1941年12月15 日香港戰役中光榮退役。當日早上8時,日軍以40000兵力對香港發起侵略戰,並在多架日本戰鬥機和轟炸機掩護下步步進迫港島。由於軍力和裝備都十分懸殊,香港的13,500名守軍只能負隅還抗,至12月15日上午8時15分至12時25分左右,部署在何文田(距離松林砲台6300米)的日軍獨立野戰重砲第14聯隊的六門「四年式十五厘米榴彈砲」,向松林砲台砲擊近四小時。當時駐守砲台的守軍雖曾頑抗,但因大部分設施被毀,最終只能放棄陣地,而香港重光,砲台亦不再使用,並成為今天龍虎山步行徑的一個深具意義的歷史遺跡。
最後如導賞講者所言,松林砲台的部分地點,可能是一些將士陣亡之處,參觀過程中必須秉持尊重之心,並遵從參觀戰時遺跡的守則,例如不要攀爬建築物及進入斷壁殘垣,以免進一步破壞這個已有百多年歷史的遺跡,或發生意外,切勿塗鴉、損毁遺跡或取走任何物件,以及將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
昔日文章:
50+香港行之克頓道(2022年7月8日)
Views: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