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葉健雄助理教授在論壇上,就「文物保育的教育新趨勢 — 如何以傳統技法創建可持續未來」發表講話,表示雖因中西文化交融雖帶來複雜性,但自2005年歷史城區成為中國第31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文物建築保育工作已陸續開展。
然而澳門於過去一百年氣溫上升了1度,氣候中的熱、濕、紫外線和颱風,加上市區範圍由過去的3平方公里,擴展了15倍至現時45公里,同時為了鋪設地下管道而升起街道平面,導致雨水直接滲入具有透氣特性的中式建築牆體內。更甚者,不少傳統建築建於低地,因而經常遭到海水侵襲,為保育工作帶來不少挑戰。
過去對文物建築保育意識不高,曾因使用不透氣的膠質油漆而導致石磚出現鹽晶、滲出鹽水,甚至整塊脫落。因此在修復圖書館大樓時,便採用傳統透氣物料,配以中國英雄牌墨水加以處理。一度發現前建築物地基的Former Chong Sai Pharmacy,必須先進行考古,才由傳統手工藝師予,以注入點滴方法抽取鹽份修復。
文物保育不能單靠專家和學者,必須所有人參與,尤其是年青人,因為修復文化建築有賴修復人,但傳統工藝師愈來愈少,便特意在戒毒中心尋訪有志的年青人,教授傳統工藝,包括採用以乾草和石灰混合的石灰水而棄用水泥等修復方法,甚至在拆卸地方尋找和收集,可用之物,既助他們又助己,成果豐碩,實在令人非常滿足。
View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