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分享

由於上午環節嚴重超時,下午時段延遲20分鐘才開始,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既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透過線上視象形式,以北京中軸線為例,就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保護與社會參與發表講話。

呂指出,隨着時間轉移,城市中的文化遺產關係,或多或少都開始有進一步認識。以北京中軸線而言,由故宮、天安門至天壇,一根長達7.8公里,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一方面決定老城區的發展,另一方面構成歷史文化的基本脉胳,成為文物道德的見證。

1267年,元帝忽必烈規劃大都時,中軸線概念已包含多元民族和文化傳統,包括祖先、上天、大山、水神,以至儒釋道的融合,既呈現多樣性和複雜性,又反映一般市民、皇親國戚,以至帝皇生活的環境,代表中國人對城市規劃的審美標準,成為現今的國家禮儀中心。

在2009年北京中軸線申報世遺後,中軸線的價值和保護形成了巨大社會凝聚力,不單推動了25個碎片化的歷史街區開始以片區方式受到保護,中軸線大講堂亦錄得1000萬人次的瀏覽量,並為文化業界和不同創意產業創造條件,負起可持續發展的促進力量。

Views: 10

50PLUS

作者: 50PLUS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