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上一封給你的信已是數月前的事了,相隔這麼長的時間,實非所願,亦非所想。為何總是提不起筆來,寫下一言半語,或是帶給你一點祝福。或許,這是人的惰性使然,又或是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
知悉你於近日為了應付考試已忙得不可開交,就讓此作為不給你來信的藉口吧!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是無時無刻應付不同的挑戰。若為此忽略與別人的溝通,則不論生活上,甚至乎整個社會的發展亦會停滯不前。
雖然社會是以人為單位,但每個人並非個體,而是群體。大家互助互愛,才能促進健康社會的成長,發揮潛能和動力。若要世界達至大同,溝通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相互了解,明白彼此所需和所惡,從中再尋找可行之道,才是萬民之福,世界之幸。
近日拜讀賈平凹先生的《廢都》,以及張賢亮先生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兩書。我這個門外漢當然不能對國內文藝界數一數二的人物著作「說三道四」,但仍有一點感受,縱使是「班門弄斧」,仍希望與你分享。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張賢亮先生寫於一九八五年,內地剛實行改革開放管治的階段。那時萬物充滿朝氣,人民雖對前景仍未看透,但在創傷未愈下,大家均抱着希望,祈望國家的富強,百姓生活的安定。
張先生在書中講述文革時期,因一則詩詞被「扣上帽子」而飽受煎敖的知識分子蒙難為主題,但內容並沒有刻意「煽情」,只是認真地,簡單地介紹了勞改生活的一面,特別是敍述主人翁在面對困境時,展現的勇氣和對將來仍抱着希望的正面思維。
困苦的生活總是令人感到氣餒,但往往啟發藏於心底的毅力和鬥志。主人翁在極度困苦下仍能給自己一點清明,給自己的人生繼續訂下目標。他不清楚未來日子會變得怎樣,只希望在機遇到臨時,可以為國家做一點事,便毅然捨棄既得的安逸,再度面對新的挑戰。雖然主題有點「童話式」,但所表達的思想是正面和樂觀。
賈平凹先生的《廢都》以生動的筆觸述說近年國內文人生活的一面。但閱畢後自己未有半點歡愉,亦不能釋懷。書中描述雖屬虛構故事,但每事每物卻十分細緻真實,其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奉承、猜忌;辦事與否取決於禮品多寡,甚至乎傳統家庭思想的改變,沒有家,沒有父慈子孝的觀念,亦失去互助互勉的推動力,往往讓人難以分辨這是真的,還是作者刻意的誇張之詞。
書中知識分子生活圈的頽廢,交際應酬的攀附讓人驚異。一個新入職的編輯部小雜務臨時工,為着多謝介紹人的協助,竟以三涼菜、三素、三熱葷、杏子煎魚、田雞肉、清炖甲魚及豆絲炒肉等,超出自負能力的餸菜來款客。至於主人翁的名作家款客,單是菜譜已佔去半頁紙,合計八素八葷及其他餸菜,卻用來招待八位客人。這是作者現實生活的寫照,還是文筆技巧的創作,令人深思。
「名聲」可說是《廢都》一書的其中一個主軸,任何人只需有了「名聲」,便可在社會中呼風喚雨,不單是異性拜倒其下,甚至乎相識數小時亦能以身相許。「名聲」是福也是禍,只看是否用得其所?若以「名聲」看己看人,便如同依靠外表看人一樣,不切實際之餘,還落得「國王的新衣」下場,最終讓自己受損。
如書中的名作家週旋於不同的女人,最終泥足深陷,難以自拔,並因一宗「名聲」官司的糾纏,結果弄得聲名狼藉,不能再在文藝界立足。在這錯綜複雜的情節內,作者透過灰暗、腐敗的筆觸作出控訴。這樣刻意揭露瘡疤而不加修飾的文章,看後心情沉重,感覺很不舒適。
小說情節不少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景像,有着很多我們這些「外人」所不明白的事情。不論各式鬼神顯靈,又或醫學神功,以至書中「小圈子」的把戲,莫不是吾民面對新世代的迷茫,又或是轉變期必然產生的一種心理障礙。
一個內園的花草萎縮,道德淪喪,站在外園的我們又能做着什麼呢?那種無助心情,又怎可使人開懷?是耶非耶,並非我們獨力可以處理,也非我們「外人」可以獨善其身。
「大言不慚」談了許多,希望沒有打擾你的雅興。若有空的話,不妨看看以上兩本書,均是文筆優美,流暢自然的好讀物,同時是從另一角度反思國家改革開放遇到的問題。
生活愉快
XX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一日
View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