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悉由中國文聯、國家博物館和港澳台辦等聯合主辦的「筆墨丹青繪灣區—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美術作品展」,於昨日(7月9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啟動儀式。
今日選擇避開人潮,於較晚時段到場參觀。在廣闊的展廳中,進場處豎起一幅十分顯眼的巨型橫幅,收錄了整個活動的前言。惟細看下發現文末「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覆」興中國夢」一句,或因手民之誤,竟錯用「覆」而非「復」,隨即通知當值保安人員轉告主辦單位。
《說文解字》:「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書以文為先,文以字為本,此「覆」非「復」,一字之誤,謬之千里,足證撰文者之惰,主事者之疏。
主禮嘉賓新任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致辭上提到,這次美術作品展有超過100項由內地和港澳藝術家,透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帶領觀眾欣賞並體會粵港澳大灣區的豐富歷史人文風貌,內容包括回歸祖國、落實《香港國安法》、中央援港抗擊疫情,以至港珠澳大橋和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等,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誠如陳司長所言,展品中的國家航天科技一日千里、社會經濟飛騰躍進、香港警隊中式步操雄姿英發、「馬照跑」的五十年不變、海上巨龍的港珠澳大橋等,都讓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尤以不畏艱辛的抗疫專隊、離家赴援的醫護人員,以及奮力求存的各行各業,更是一幅幅可歌可泣,賺人熱淚的畫作和雕品。
然而未知是否籌備時間不足,還是其他原因,整個展覽雖是「對抗疫鼓掌,給回歸肯定」,但當中亦有個別小問題需予正視,一方面讓主事者慎之,另一方面同時貫徹活動宗旨,以事實為據,彰顯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說好灣區故事,以及講好中國故事,從而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賦予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
香港有別於內地使用簡體字,但基於回歸前倡西壓中的先天不足,市民對繁體字應用一直抱持含糊不清,用得就用的心態,甚少理會背後的字和義兩者的關係。在展品上,除「覆」「復」之大差異外,還有將十九世紀西環碼頭一帶魚攤的收「穫」寫作收「獲」這類早已約定俗成的情況。
活動提倡「加強香港中外文化薈萃的創意氣氛」。雖則「創意」觀感各花入各眼,因人而已。若採用傳統山水畫作手法繪畫新事物,相信也有不少「創意」空間。然而將毗鄰香港東涌新市鎮的昂坪360纜車,繪在一片傳統畫作的崇山峻嶺中,山下不見縱橫交錯的馬路,以及全球最繁忙空港之一的赤蠟角機場,只餘下綠野田園房舍,難免予人不倫不類之感。
此外,享譽全球的維港是不少藝術家作畫的靈感,將令人神往的西環維港夕照美景,配以港珠澳大橋一直延伸至日夕處,美景雖帶誤導之嫌,惟亦可視為「創意」之舉。然而將迄下仍未知是沉是浮,自身沒有航力的珍寶海鮮舫,與其他渡輪同行維港,毋疑是只知其名而加之的矯枉過正做法。
或許因香港新生代缺乏歷史教育,年青人對國家過去的認知,甚至誤解,往往來自耳濡目染或道聽塗說,往往不經意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其中一幅描述九龍寨城的展品可作為其中的代表,不單將「九龍寨城」寫作「九龍城寨」,以及在行文中把香港殖治時代寫為殖民地,甚至乎「創意無限」,將寨城原來黑暗污髒的面貌,畫作仿如上環社區的街景,又或廣州沙灣舊貌樸素社區,完全偏離曾被稱為三不管之地的真實寨城。
「栩栩如生」、「繪影繪聲」、「躍然紙上」、「活靈活現」等用詞均適合用作此次活動的大多數展品,亦如陳司長所言,展現了香港自回歸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民生等不同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和成就。
然而見微知著,若要達到聚焦制訂並完善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政策,建設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看來還需加倍努力,由小處做起,慎思微行,以便繼北京和香港後,可在澳門和深圳日後的巡迴展覽中取得更佳成果。
Views: 7